您当前的位置:JZ5U绿色下载站文章中心设计学院Photoshop → 文章内容
  • 猫眼&淘票票,逼出一身才华

随着2018年票补取消,电影市场的“艰难时世”来了,转型阵痛蔓延到每一处。

猫眼一边稳固“中国排名领先的电影主控发行方”地位,也在宣传、制作上继续发挥自身的得天独厚。

淘票票“做平台”“搞增量”的玩法,也随着“特殊观影人群”的推广,颇见成效。

售票平台逐渐转化为电影行业的操盘人,或是全方面的观影服务方,他们的呼吸命运开始与电影市场的勃兴紧密联系,生死与共。

“夺关之战”成为资源基础

对购票平台最大的震动,无疑是“后票补时代”的到来。

随着2018年票补取消,电影市场的“艰难时世”来了,转型阵痛蔓延到每一处。

2018年,猫眼年内亏损额为1.38亿元,同比2017年增长了82.1%。

但对飞速成为中国观众刚需的票务平台来说,亏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:拼命砸钱,“以空间换时间”的部署,是将观众“诱敌深入”的必由之路。

同一年的阿里影业财报里,淘票票也才刚刚扭亏为盈。

但问题是,第一,票补没了。第二,票补没了,不用砸钱,不代表你就能赚。

如今唯一能昭示的,是单凭卖票赚钱的时代,彻底成了昨日迷梦。

两家的增长点,短时间内都不可能在售票方面发生——生活所迫,逼出了它们一身才华,才有了今日路线的多元。

但售票,作为它们共同的主要营收方式,是两家的基础,而售票的基础,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资源——

购票平台的第一战,永远在“入口”打响。

曾经,淘票票还叫“淘宝电影”,猫眼还叫“美团电影”的时代,它们已经在入口层面,各自掌握得天独厚的优势:来自团购时代的美团电影,在以团购的方式卖电影票:远低于影院的票价,导致了电影票的“超高性价比”,且在某种程度上,开拓了电影“9块9”“19块9”的票补时代。

而后来的淘宝电影,依附于全国最大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之一、亚洲最大的购物网站、中国第一综合卖场。

打开淘宝、支付宝买电影票,也成了另一种快捷购票的方式。

在这一基础上,双方的大战才真正拉开,其背后,是中国电影市场的腾飞。

谁也不好说,是票补大战促进了票房利好,还是电影发展,让购票平台盆满钵满。

总之,平台的呼吸命运,开始与电影市场的勃兴紧密联系,生死与共。

2013年,美团电影改名为“猫眼电影”,并在2015年7月独立为美团网旗下全资子公司

“猫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”——这个名字只用了两年。

2016年,光线入股猫眼电影,光线控股和光线传媒,共持有猫眼57.4%的股权。

当时,经过了市场信心膨胀后的飞快萎缩,很多人对光线拓展业务的野心,并不乐观。

到2017年5月,还有一篇报道这样写:“猫眼最终成为光线的巨大拖累。”

但无论如何,这可以看作是是猫眼“扩张”的开始。

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

就在那句“拖累论”之后的几个月内,猫眼开始在入口上开刀了。

2017年9月,猫眼合并微影时代,紧接着获得腾讯10亿投资,腾讯成为位列光线之后的猫眼第二大股东。

将“微票儿”纳入囊中的意义,不仅是攻下了电影、演出票务的一处重镇。

把握了“微信钱包”里的购票入口,等于扼住一条普及度不亚于支付宝的支付渠道。

兵家必争的要道,有时远比一城一地的得失重要,甚至是资源整合的真正基础。

某种程度上,今天购票平台的“楚河汉界”,其实在双方各自的“入口之战”后,已经划定了。

深度投入,广开服务

不同路线决定不同资源

“不能只靠卖票赚钱”的意识,当然不完全出自购票平台的自觉。

一方面,早在票补时代结束之前,内地影市的起起伏伏,已足以让购票平台多加一分小心,寻找几个放鸡蛋的篮子。

另一方面,不约而同剑指上游,涉足宣发,也是购票平台做大之后,所面临的必然后果。

“票补时代”的真正启幕,就是2014年猫眼在获得《心花路放》联合发行权后,掀起的一场“9.9元看电影”热潮。

2015年,猫眼电影独立之际,猫眼影业也同时成立。

2016年的《驴得水》,成为猫眼出品、发行的第一部票房过亿电影,开启了猫眼在内地电影投资、发行不断怒刷存在感的序幕。

同时,由华谊、上影、微影共同成立的华影天下发行公司,也随着微影被收购,迎来了猫眼入局。

2018年《捉妖记2》以22.37亿人民币的成绩,成为猫眼主控票房最高的电影。

多管齐下的后果,最近一次集中体现,在于2019年春节档猫眼的“屠版”。

参投《飞驰人生》《新喜剧之王》,联合出品《流浪地球》《廉政风云》,甚至连看似沾点儿亲的《疯狂的外星人》,其实也与猫眼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:2018年,猫眼娱乐对影片出品方欢喜传媒股份的认购,正在商谈,而猫眼与另一出品方坏猴子的“缘分”,更不必多说。

由票务平台延伸出发行业务,以宣传手段促进发行,在时机成熟之后,再入主电影项目的投资出品,同时在自有平台上保持资讯内容产出,猫眼势要打造的,是影视全产业链帝国。

与此同时,背靠阿里大文娱的淘票票,也开始开展更广阔的布局。

2018年底的“锦橙合制计划”公布,淘票票在上游门外徘徊许久,最终还是一脚踏入。

但在思路上,淘票票与猫眼各自的模式,呈现出了不同的定位与目的。

“我们想做的不是入口,是平台。”CEO李捷这句话,成了一句“转型升级”的总方针。

淘票票CEO李捷

人们能看到的是,淘票票并未与猫眼一样死盯上游,甚至有不少看似“不赚大钱”的举动。

虽然曾是北影节售票平台的微票儿、格瓦拉都归了猫眼,可到头来,北影节、上影节的官方售票平台,都成了淘票票。

2017年,淘票票与全国影迷的“圣地”——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达成独家线上售票合作,成了文艺青年在京“看老片”的最大通道。

2018年,淘票票正式加入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,成为合作单位之一,联合多家制片公司,对青年导演文艺片在投资、制作、宣发、放映上加以全方位扶持。

至于方便单身人群买票的“脱单电影院”、众筹团看经典电影的“小聚场”之类,看似边边角角的“闲棋冷灶”,都是淘票票花心思的地方。

李捷在公开发言中,经常提到要做“增量”。

不论是否专注头部,一系列举措的目的,都要在传统的用户分类之外、单一的票房增加之外,去牢牢抓住更多用户。

这一切,也是形势所迫。

李捷表示,如果中国电影每年都能保持高速增长,淘票票可以继续专攻购票入口。

但显然,电影市场增速放缓,是不争的事实,再希求票房的单一增量,无疑是缘木求鱼。

服务的细化花样百出,抢占市场里尚不被人注意,却不可忽视的部分,成了新的目标。

甚至,在电影行业从业者的资讯平台上,出自淘票票的“灯塔专业版”也想玩点不一样的。

他们开始推出“小橘书”,以词条解释一般的影视行业术语,为初入行的从业者服务。

猫眼在电影产业投入的深度,和淘票票在观众服务开拓的广度,方向上各有所长,资源上各取所需,最终的效应,则是各自品牌的坚实打造。

“不务正业”是未来方向

坚固品牌、促进竞争

如果说起猫眼、淘票票未来的发展方向,毫无疑问,是品牌的塑造。

猫眼忙着继续“一统天下”,稳固“中国排名第一的电影主控发行方”地位,也在宣传、制作上继续发挥自身的得天独厚。

虽然偶尔卷入风波,但随着行业规则的细化,猫眼的业务范围,也将随之规整,甚至借此转型,也并非不可能。

而淘票票“做平台”“搞增量”的玩法,也随着“特殊观影人群”的推广,颇见成效。

某种程度上,这都是购票平台的必然结果:由受制于票房大势的售票者,转化为电影行业的操盘人,或是全方面的观影服务方。

好处是,各自掌握了更丰富的生财之道,将同业内的竞争,转化为不同方向的品牌打造。

这样的多元与全面,正是中国电影市场当下需要的未来,也是不可逆转的大势。

但我们还保留着一丝疑问:一旦它们的事业重心不再立足于售票,会发生什么?

谁来接盘,或是仍然有盘可接的环境,届时是否依然存在?又有谁能再现它们所创造的辉煌?

目前,这一切的未来,终究还是要看市场。

一方面,票房寒冬未必一时能远走,但普华永道“中国将成全球最大电影票仓”的利好预测,也在此时来临。

市场终究会发展,未来不论猫眼、淘票票走向什么方向、处在何等位置,都会是市场趋势推动的后果。



  • 作者:互联网  来源:本站整理  发布时间:2019-11-28 10:08:15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· 相关文档浏览 ·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· 热门文档浏览 ·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